9月23日,北京交通大学第十届人文知识决赛如期举行,共6组18位选手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,分别获得一、二等奖。
本次比赛由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知识组委会主办,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,文化教育中心负责执行,知行国学社协办。决赛邀请了在人文学科方面颇有建树的老师做评委,分别是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孔德立,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、历史学博士闫长丽,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教育中心主任、文学博士鲁竹,文化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、文学博士宋颖。
自2009年北京市举办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以来,我校先在校内举办比赛,选拔参加市赛的选手就已形成传统。目前的赛制自2015年始,也已逐渐完善。初赛为闭卷笔试,面向全校学生,鼓励任何具有一定人文知识功底的同学参与。笔试内容涵盖国学、文学、历史、西方文化等,题型包括选择、填空、连线、论述、文论以及诗词创作。9月16日举行的初赛有近180位各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参加,其中不乏理工学科的优秀选手。初赛前30名为获奖选手。决赛是团体赛形式,初赛前18名的同学分为六组,同台竞技。
决赛现场,孔德立教授作为嘉宾致辞,谈文论道,引经据典,表达了对进入决赛同学的祝贺,期待他们的精彩表现。决赛分为共答题、飞花令、轮答题、抢答题、口头说理和诗词创作等六个环节。决赛题目经过精心地打磨,内容遍及国学经典、天文地理、音乐书画、建筑工艺等广泛的人文学科,将传统与现代、知识与实际、文学与艺术相结合,十分灵活机趣。选手们广博的知识和接近的比分使得场面一开始就十分热烈。而“飞花令”环节是当然的高潮,以“秋”“中”两字为题,一轮轮地接龙。选手们丰厚的诗词储备与反应速度令观众和评委老师都惊叹不已,现场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掌声与喝彩。
即兴说理部分,选手们根据给定的经典论著发表即兴演说,以古论今,大到家国政治,小到个人修养,古今观念的变迁,当下的文化热点都多有涉猎。他们的口才、机敏与独到观点充分展现出交大学子的文化自信,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中迸发出的崭新活力。诗词创作部分,学生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、既定的韵脚下作一首七律。这两部分均有评委老师点评,他们十分赞扬选手们的才思敏捷,也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。
抢答题环节是决赛中另一个引人入胜的高潮,这是最后一次与其它队伍拉开分数的机会。此时不仅考验选手的知识积累,更考验他们的临场反应速度。最终,两个组共六名同学获得一等奖,他们是计算机学院21级研刘嘉奕(21120375)、语言与传播学院21级毕璐恺(21321043)、理学院19级孙玏涵(19271102)、法学院20级李梓玄(20261051)、经管学院18级李梓涵(18221314)、语言与传播学院21级曹艺馨(21321044)。最后,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闫长丽老师致辞,鼓励交大学子们继续探索和学习人文知识,加强自身人文素养,并表示学院将全力支持人文知识竞赛,希望竞赛能越办越好。
同时,决赛还邀请学校“齐悦相声社”的同学进行中场表演,一段《八扇门》带来了欢乐与松弛,为比赛增添了不少趣味。本次获奖选手将在教务处公示后,正式发布获奖通知,颁发获奖证书,并获得创新创业学分。
迄今为止,我校已经连续举行了十届人文知识竞赛。承办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高度重视,校团委的官微也发布了比赛通知。文化教育中心作为具体执行单位,力求把举办竞赛作为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,使之成为我校人文教育的第二课堂。知行国学社则从题库的建立、赛制的选择到活动的策划、宣传,逐渐成长为举办竞赛的主力军。国学社社员们在其中得到了锻炼,收获了友谊。他们因此参评了学校的明星社团。
圆满落幕的又一届人文知识竞赛,充分贯彻了弘扬人文精神,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初衷。今后,我们还将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,组织更多参观、讲学等活动,同时积极筹办有关国学讲座、诗词大会等,激发同学们学习人文知识和阅读人文经典的兴趣,籍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,让人文之学在交大风行草偃,蔚然一时。